生豆
如何挑選高品質的咖啡生豆
要煮出一杯好喝的咖啡,要從挑選品質一致的咖啡生豆開始,為了不讓少量雜質 ( 無論是細微的金屬物或有瑕疵的豆子 ) 影響咖啡的香醇,是需要經過繁複的篩選手續才能挑選出品質一致高級優良的咖啡生豆。
- 咖啡樹種植於沒有病蟲害的優良環境
- 捨去生綠、乾枯、不正常的種子,只種植健康成熟的咖啡豆
- 密度篩選:用水的浮力將該摘下的新鮮果實浮出不成熟臭壞的果實,讓石頭、讓金屬和其他較重的雜質沉於水底
- 使用「去皮機」可撥除果實的皮而不傷害到種子
- 為了使種子沒有異味與缺陷,適當的使果實發酵去除附著在種子上的果肉迅速將醞釀水洗過的豆子放在陽光下曝曬,使生豆乾燥的最後步驟是將生豆用暖氣烘乾機烘乾,可以避免都自過度發酵 、過熱、發霉,使豆子處於最佳的乾燥狀態
- 去殼:在乾燥處理過程後,除去生豆的皮與殼 以大小、形狀和密度區分乾淨的生豆,挑去破裂、變形和不正常的生豆
- 顏色分類:挑選出不正常顏色的乾淨生豆 (正常色為綠色)
- 剔除外來雜質如壞臭的豆子、石頭、電線、灰塵、灰土等
- 用空氣循環與震動的輸送帶作進一步的密度篩選
- 以氣味分類:咖啡生豆必須無霉味或任何外來的氣味
- 以烘焙顏色一致性區分生豆:去除過焦或不夠熟的豆子
- 以作物的新舊和來源,與運送的時間狀況等來分類
- 大多的栽種國家已經依據上述的分類法來維持生豆的品質,部分國家考慮組合上述分類法來分類生豆,不同種的咖啡豆在混合的同時,就如同混合食物般,若將高級的咖啡豆與劣質的咖啡豆混合,就會降低其咖啡品質。
(以上資料由加爾第咖啡林育璇節錄並翻譯自:Coffee Technology by by Michael Sivetz, Norman W. Desrosier)
烘焙
{在烘焙過程時咖啡豆的屬性}
炒豆過程是在加熱生豆,發展咖啡香氣與口味的主要過程。所散發出來的香氣與口味是由每種生豆的原有特性所決定。炒豆的深淺度是取決於生豆種類、市場需求或烹煮方式。使用哪種烘焙機器控制著炒豆深淺程度。即使各種生豆本身的化學與物理成分都不同,這些成分在炒豆的過程中即使程度上有些許不同,但原理都是相似的。
烘焙是一個使充滿的水分的生豆,暴露在快速加熱至 400 度華氏 (200 度攝氏) 的烘熱的過程。在這個溫度, 咖啡豆的內部產生高溫分解作用。短暫的放熱過程發生了。咖啡豆的溫度提高到 392 至 410 度華氏 (200 到 210 度攝氏) ,同時咖啡豆也散失了 4 至 6% 的重量。生豆有著 12% 的水分,若從此算起,炒豆過程總共會失去 16 至 18% 的水分。在烘焙的過程中,水分損失越多,咖啡豆顏色越深。咖啡豆的顏色也是在快速失去重量的過程中所形成的。大部分的糖分會改變加上咖啡豆會持續膨脹 (約是原本豆子大小的兩倍) ,表面也同時出現裂痕。
高溫分解作用剛開始時,生豆中約 7.5% 的葉綠素微減,炒好的豆子中只剩約 4% 。生豆的 PH 值約為 6.0 ,在高溫分解作用剛開始時逐漸降至 5.5 ,然後再淺炒的豆子中降至 4.9 。基本上,這個過程是一個用熱分解生豆中的有機物質的乾式蒸餾法。炒豆在達到所理想中的口味時停止,是相同於在達到理想中的高溫分解與失重程度。炒豆停止時機是由豆子烘焙中的深淺度所決定,也可由咖啡豆在烘焙機的溫度控制系統下的溫度所決定。重點是,糖的高溫分解作用與焦糖化的程度,決定了理想的咖啡口味與香氣。
烘焙過程裡的失重過程有兩種速度。第一種是慢速,是因為豆子中的水分蒸發所造成。第二種是快速的高溫分解作用。當失去水分的速度加快時,豆中的二氧化碳會急速增加。這轉換的時機是在高溫分解作用剛開始時產生,即是在約 365 度華氏 (185 度攝氏 ) 或約為從生豆失去 10% 水分時產生。雖然 2% 的二氧化碳的釋放速度是計算標準,但在美味的淺炒豆方式 1% 二氧化碳的釋放度是有可能的。 這些上述的普遍炒豆現象,在各類咖啡中是非常相似的,即使是很不同的 Robustas ( 羅布斯達豆 ) 如:爪哇咖啡。但這些相似性不可與生豆中原有不同的大小、種類、含水量,及其他的因素,影響每批豆子發展理想的口味的速度快慢混為一談。
影響烘焙程度深淺的因素
淺炒的豆子含有較多的酸,所以適合用鹼性水的地區。較低等級的咖啡豆有著口味差的特性,這些特性會因為淺炒而輕易顯現出來。所以通常我們用深炒的方式將豆中特有不好的揮散物驅離。從之前的討論,混合已經烘焙好的豆子是有很多好處的。習慣性與當地人們喜愛的口味通常是決定炒豆的深淺程度。在城市中,通常炒豆是比平常較深的,就像是我們所說的 " 城市炒法 " 。這種炒法,比法式炒法要淺,且沒有任何過焦的特性,是常給咖啡製造商用來準備即溶咖啡的原料。因為比起在家中烹煮咖啡,在工廠的過濾過程有較多的碳水化合物做成水溶液,較多的碳水化合物味道必須用深炒的方式綜合平衡。
已烘焙咖啡豆的顏色與烘焙失重的百分比有一定的關係。像肉桂顏色的淺到中炒,剛進入美味咖啡的範圍時, 失重約 14% 。深咖啡色但不是全黑的烘焙會失重約 15.5% 。 咖啡色稍染有黑色的最深烘焙會失重約 17% 是美國最常用的最深的炒法。但是,單品的炒法,像是法式炒法的咖啡是非常深的咖啡色且有油出現在豆子的表面,失重約 18% 。義式的炒法是極深的咖啡色,失重約 20% 。在所有的狀況下,我們先假設生豆有約 12% 的水分。
不同咖啡由水溶解出的溶解物的量在 212 度華氏 (100 度攝氏 ) 時會產生變化,但是深炒會減少萃取物的產生。例如,中炒,失重 15% 的程度,會產生 23% 的萃取溶解物。但是,一樣的咖啡豆炒至失重 18% 時,只會產生 21% 的萃取溶解物。對於即溶咖啡製造商所感興趣的水解溶解物也會在深炒中減少。同理可知,水解的溶解物範圍可為 25 至 22% 。也就是說,所有減少的萃取物與水解的溶解物總和是 48% 至 43% 。這對烹煮咖啡所能得到的真正的溶解物有極大的影響。烹煮淺炒的豆子會產生 38% 的溶解物,而烹煮淺炒的豆子會產生 35% 的溶解物。深炒的豆子的細胞壁和有力的結構會有較大的破壞,所以他們的壓縮性比較好。因為這個原因,經過壓縮與多的壓力下的深炒豆,會比淺炒豆更常從咖啡過濾器的底部漏下。深炒豆也比較脆弱,而在研磨時有較多細的粉末。 這些較細的粉末也會給予每滴咖啡更大的壓力或讓萃取有更多阻力。雖然上述的咖啡失重是重要的,但較不能測定。用肉眼去辨識八種從最淺至最深的顏色是可能的。 這些炒法是:
- Light Roast 極淺烘焙
- Cinnamon Roast 肉桂/ 淺烘焙
- Medium Roast 中烘焙
- High Roast 中深烘焙
- City Roast 深烘焙
- Full City Roast 極深烘焙
- French Roast 法式烘焙
- Italian Roast 義式烘焙
使用不同的咖啡或不同咖啡生豆混合烘焙時,且想用烘焙的深淺度來控制理想口味,需要經常的測試。混合的淺炒豆比單品的深炒豆更能顯示出不同的特殊口味。深炒豆所釋放出多的脂肪酸與其變成的萃取物,可使咖啡擁有更多的咖啡味。咖啡豆從烘焙機下豆時,用水降溫的方式會增加咖啡豆的水分且加深咖啡豆表面的顏色,所以乾溼的咖啡豆不可以一起比較顏色。
三個烘焙過程:烘乾 、高溫分解與冷卻
剛進口的咖啡豆通常約有 12% 的水分,而當咖啡豆處於從 500 到 800 度華氏的高烘焙溫度,當咖啡豆熱起來,水份也蒸發。大部份的水分都在烘焙過程中的前幾分鐘釋放出來,雖然通常美國的烘焙時間約是 15 分鐘,這前幾分鐘可能是 5 分鐘或是長至一個小時。在 8 分鐘後, 豆子的溫度會提高至 300 度華氏而且豆子會失去綠色,轉換成黃色並開始變成褐色。在華氏 260 到 370 度之間,在 11 到 12 分鐘的時候,更多的水分會慢慢地散發,咖啡豆的溫度達到 390 度華氏,咖啡變成淡咖啡色。在 14 分鐘時,豆子的溫度達到 410 度華氏,顏色變成中度咖啡色。在 16 分鐘時,豆子的溫度達到 440 度華氏,顏色變成深咖啡色,幾乎等於是法式烘焙。如果再烘焙一分鐘,溫度會超過 450 度華氏,且在 465 度華氏,失重 20% 時變成義大利口味與深深咖啡色的豆子。
實際上的時間控制,溫度與顏色的變化會依據炒豆的方法、循環週期、豆子的種類、原本水分含量、加熱的速度 … 等,而不是整個過程普遍性的描述。在所有烘焙的情況下,真正重要的是有大量的熱氣在 400 度華氏時從咖啡豆中釋出,這是所謂的高溫分解或焦糖的化學分解。 Sivetz 在 1974 年底發明溫度與時間測量方法,在 1975 六月,漢堡的 A.S.I.C 會議中發表證明熱量的釋放是可以測量的而且是直接關係到生豆烘焙的品質,也就是種植在最高緯度且最香的豆子釋放出最多的熱氣,緯度較低的溫和水洗豆,釋放出較少的熱氣,最低緯度的羅布斯達豆沒有熱氣釋放出來。
高溫分解作用產生乙醛和其他吸引人的咖啡香味,此香味的出現與維持都相當短暫。 高溫分解作用決定咖啡口味能持續多久。 也就是,我們能允許烘焙出多深的咖啡,一些高溫分解作用下由咖啡所揮發出的化學物有二氧化碳、乙醛、酮、乙醚、醋酸、甲醇、蔬菜油、水蒸氣、甘油。 烘焙後特別不好的氣味有酸,與辛辣嗆人的氣味。 咖啡烘焙的過程在連續式烘焙機通常需要 7 分鐘, 4 匹袋烘焙機則需要 12 到 15 分鐘。當烘焙時間超過半小時,咖啡豆會有平淡的烘烤味而不是濃郁的香氣。烘焙過程通常伴隨著清脆的爆破聲與大多是藍色水蒸氣所形成的油煙。當一得到理想的咖啡顏色時,咖啡豆必須馬上從極熱的火源上倒出,且快速正確地用四周的空氣與噴灑水霧來冷確。冷卻咖啡豆時,大部分的水分會蒸發掉,即使噴灑少量的水霧,幾乎沒有任何水分會被咖啡豆所吸收。冷卻好的豆子會使高溫分解作用停止。若維持豆子的高溫會使香味降低很多。
(以上資料由加爾第咖啡林育璇節錄並翻譯自:Coffee Technology by by Michael Sivetz, Norman W. Desrosier)
研磨
烘焙好的咖啡豆與研磨的結果有很大的關係。咖啡豆不可以在烘焙後馬上研磨,因為他們硬度不夠,若馬上研磨會使他們破碎,扁平,損壞。當咖啡豆冷卻變硬後才可以研磨。咖啡豆本身有一些百分比的水份時是較柔軟的;當在空氣中冷卻且沒有了多的水分後,咖啡豆會是最硬的。淺炒的豆子是黏著性強,柔軟的,且堅韌有彈性的;他們比較不容易像硬度高的深炒豆易碎。
研磨好的咖啡粉容易吸收空氣中的溼氣,是非常好的乾燥劑。在研磨的過程中想評估烘焙完成咖啡的特性是必須考慮咖啡的本質例如:水分,烘焙技術、硬度、柔軟度、優點、彈性、纖維、易碎程度、形狀大小、 香氣等。
(以上資料由加爾第咖啡林育璇節錄並翻譯自:Coffee Technology by by Michael Sivetz, Norman W. Desrosier)
烹煮
(請參考教學)
口味
一般人對咖啡口味的接受程度是非常的主觀,有少數人要求高品質的美味咖啡,同一杯咖啡會因為不同人的品嘗而有無限種感覺。大致上有一些方法可以煮出一杯被大多數人認同的咖啡,多數消費者感到困惑的原因是缺乏難忘的咖啡美味經驗,或是不知如何正確使用咖啡器具。
咖啡豆的品牌並不能保證咖啡豆的品質,如何保持咖啡新鮮度與評估咖啡包裝的優劣才是最重要的。
為了滿足消費者追求完美的口感,一間品質優良的咖啡館是需要精心挑選生豆的,只烘焙所需的使用量,不留庫存,烹煮前才研磨咖啡豆,且為了粹取最香濃的咖啡,咖啡粉與水正確的比例比節省原料更重要。烹煮方式必須快速完整並非徹底耗損,以分鐘做計算時間的單位,將香醇的咖啡倒入精緻的咖啡杯中,最後在一定的時間內送達至客人手中。
以下是想煮出美味咖啡的五大要件:
- 咖啡品質:要評論一杯咖啡的優劣應該要深入了解咖啡的基本資料,例如咖啡的品種、咖啡豆的產地與其地區特性、栽種高度、處理生豆之過程、豆齡、純度、大小及含水量,不過通常無法獲取如此詳盡的資料,因此,口感與香氣成了最終評斷的標準,經驗成了斷論咖啡優劣的依據
- 包裝:研究報告指出,咖啡豆封裝在一個真空罐 、真空袋或充滿非氧氣氣體的包裝中是可以被永久保存的,氧氣是影響咖啡新鮮度、口味、香氣的重要因素,所以每一種包裝在被打開後,咖啡的新鮮度將快速流失,事實上,將咖啡抽取成真空狀態時也會將咖啡香氣一併抽出,在烹煮前才烘焙與研磨的咖啡店所煮出的咖啡,可比市面上賣的真空包裝咖啡更能保有咖啡香氣。某些不實報告指出,研磨後的咖啡新鮮度可以維持多達三星期或更久,但是對於任何一位咖啡專門家來說,是非常荒謬的,雖然這些研磨好的咖啡對於大多數對咖啡知識不足或一般加糖加奶的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咖啡烹煮後的口味變化是和新鮮度有非常大的關係,所以包裝對咖啡的保護十分重要
- 水質、咖啡與水的比例:一杯咖啡,水佔了 99%,若是水內含雜質,或是使用生硬、含高濃度鹼、味道不好或含有一些有機物 (氧、臭氣、或金屬物 ),會大大降低咖啡的口味。但是,煮不出一杯好咖啡常犯的錯誤就在沒有測量水與咖啡粉正確的量。咖啡與水的正確比例,在英式的重量衡量標準中,水與咖啡的比例約為 1磅比 2.00~2.25加侖的水,若用公制衡量標準是 16.7~18.8公升的水比 1公斤咖啡粉。另外咖啡的吸水性也要一併考慮,烘焙好的咖啡會留住兩倍重的水量,再加上水分殘留在咖啡與過濾器中的量都要一併算計
- 烹煮方法:某些家庭或是商業上最受歡迎的烹煮方式,會破壞高級咖啡所有的香氣,像是大量咖啡粉的長期放置,新舊咖啡粉混合烹煮,都會對咖啡有一定的影響
- 烹煮的要點包含有:速度與時間。事實上,細咖啡粉在美國是不容易得到的。部份新的壓力式的烹煮方式是,經過粗造咖啡顆粒而非泥狀,可以快速得到均勻的咖啡。另外一些方法如持續烹煮的咖啡機,插電的咖啡烹煮壺不能使水均勻地與咖啡粉融合,就會影響咖啡的味道
其他注意事項:
如果所有準備工作都能做得很完美,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咖啡都是在咖啡壺中在近於沸騰狀態下長久烹煮。加入糖與奶會將咖啡中的苦味蓋住。但若想要品嚐好的咖啡,最好是品嚐黑咖啡。烹煮咖啡工具的清潔當然是最基本的。 時間因素:不管是烘焙的咖啡粉,即溶咖啡粉,或是烹煮好的一杯咖啡,在處理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烹煮必須快速。咖啡的香氣與口味是非常極易消失的。咖啡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咖啡難以捉摸稍縱即逝的的香味,這只能在消費者的記憶中捕捉。水質必須優良,咖啡烹煮速度必須快並配合粗細度。在烹煮時間內,任何小差錯都會破壞一杯咖啡應該可以帶來的愉悅與滿足
烹煮後記:
以下是能烹煮出美味烘焙類咖啡的一些建議:
對愈粗的咖啡粉,水對咖啡的萃取愈沒有效率且咖啡本身愈沒有味道 任何一種會將熱咖啡存放著一段時間的烹煮方式,都會大大減少咖啡的風味。家庭插電的咖啡烹煮壺不是一個好選擇。烹煮壺會使咖啡香氣與蒸氣一起流失只剩下濃嗆的咖啡 烹煮設備的清潔,水質是否純淨,磨豆粗與細,烘焙咖啡的新鮮度,咖啡粉和水的比例,和水接觸的時間長短都會影響一杯咖啡的味道 咖啡烹煮協會標準是 一磅咖啡粉可烹煮出 40 至 45 杯 (容量 150 毫升) 的咖啡。在拉丁美洲地區,深炒,研磨成細粉的咖啡通常可烹煮出 30 杯的咖啡
提高煮出一杯美味咖啡的機率
要能得到一杯在比例正確,適當的溫度,口感香醇乾淨,有自然香味的咖啡是非常不容易的。若知識不足而使用錯誤的方法會烹煮出一杯不順口的咖啡,所以,對變數的了解與控制可以大大提高烹煮美味咖啡的機率。
大眾市場和低價的咖啡不能烹煮出高品質的咖啡。一般有品牌的咖啡並不會告訴消費者他們真正用怎麼樣的咖啡 購買新鮮烘焙的咖啡豆,且在烹煮前維持咖啡豆的新鮮度 市場上商業用的真空包裝只能維持短期新鮮,在開罐後會馬上流失咖啡的香氣。因此請少量購買 烹煮咖啡的人需要有足夠關於咖啡烹煮的知識,可以持續烹煮出美味的咖啡 每一地區的水質不同,可能因為水質不同而降低咖啡的口味 隨意猜測咖啡與水的比例只會導致一杯太濃或淡而無味的咖啡 持續烹煮咖啡壺裡的咖啡能使廚房充斥咖啡的香味,卻無法得到一杯美味的咖啡,用插電的咖啡壺所烹煮的咖啡,即使準備工作完善,在一到二小時的保溫加熱後,只能得到刺鼻與酸苦的咖啡 咖啡烹煮時間在任何烹煮方法都是非常重要的 其他如設備的清潔:材質或是設備中的濾紙,或是塑膠密封墊等的清潔,與一杯好咖啡的是環環相扣 培養評估的眼光:若不注意這些細節,我們對於咖啡的期待將會落空,也許其中三到四杯是可以接受的,而其他剩下是不會好喝的。但若可以注重以上的控制因素,我們可以得到一杯很棒的咖啡
(以上資料由加爾第咖啡林育璇節錄並翻譯自:Coffee Technology by by Michael Sivetz, Norman W. Desrosier)
咖啡與健康
咖啡對人體的影響
不同的人,不同的體質對於咖啡的反應也不一致,人體對於食物飲料(包含咖啡) 的反應範圍相當廣。在不同的時間下有不同的狀況,少數人在喝完一到兩杯咖啡後確實會承受失眠、緊張、腸胃不適、心悸和其他反應。大概只有 1% 的飲用者會有這些反應,但目前沒有確切的科學研究數據。部分咖啡愛好者會有經驗,若飲用「過量」的咖啡會造成上述的反應。「過量」或許是指一杯或以上,一般人來說,大約是指三杯,對於有喝咖啡習慣的人會需要更多的咖啡來刺激,因為他們已對咖啡有較高的容忍度。而對於不喝咖啡的人,只需要一杯咖啡就可以使他們受到刺激而有上述的反應。現在烘焙咖啡所含有的化學成份,對人體的影響都已有詳盡的分析。熱咖啡中在數小時內所含有咖啡油,脂肪酸,纖維素都會使人體產生不舒服的現象。
對很多人來說,以下是他們所信服需要喝咖啡的理由:
- 頭腦需要刺激
- 加速思考的速度
- 提高聯想力
- 改善記憶力
- 會有更快更清晰的思考能力
- 創造安寧感覺
- 對抗失眠
- 防止生理與心理疲勞
- 提高警覺心
- 解除頭痛現象 (甚至偏頭痛)
- 使至頭部的血流更順暢 (擴張血管)
- 刺激腦部的皮質層
- 加速呼吸次數/增加吸入的氧氣量
- 利尿/排便
- 增加血液循環提高身體溫度
- 增加血液循環提高身體溫度與呼吸系統後,
- 配合出汗降低身體溫度
- 降低動脈自制,刺激心臟加速
- 脈搏速率並不受影響
- 血壓不會增高 (由於血管擴張)
- 增加胃酸分泌促進消化 (不適於胃潰瘍患者)
- 增加膽汁分泌,加速脂肪消耗
- 減少酒精與藥物對人體的不適
(以上資料由加爾第咖啡林育璇節錄並翻譯自:Coffee Technology by by Michael Sivetz, Norman W. Desrosier)